时间:2022-09-18 12:36:43 | 浏览:2956
到底是“澄江”还是“澂江”?现在仍然在混用。
最近,云南玉溪市澄江县的一批老干部,又将上世纪50年代因废除异体字而被取代的澄江旧名“澂江”带入了舆论视野。
在5月7日澄江县委组织部召开的撤县设市离退休干部征求意见座谈会上,离退休干部表示,积极支持和拥护撤销澄江县设立县级澄江市,建言县委、政府不论有何问题和困难,一定要先把市建起来,至于“澄”字,还是以“澂”为佳。
“山”、“水”、“主”、“文”,遂成“澂”,它在当地被认为直接体现了澄江县所拥有的包括抚仙湖在内的秀丽山水等。由于澄江县正积极推进撤县设市,复名“澂江”也成为当地不少人的一种期待。
“澄江”还是“澂江”?
2016年年初,微信公号“云南政协报”报道提到,该报记者多次到抚仙湖游玩路过澄江县,也曾多次到澄江县政协采访,偶尔会疑惑于路边的“澂江”什么机关、“澄江”什么公司的招牌和地名标示不统一。直到近日仔细留意才发现,澄江县政协等部门的公文上红头部分用的居然都是“澂江”,那么这个县的名称到底是“澄江”还是“澂江”?
后经澄江县政协副主席张丽萍介绍,澄江县原名“澂江县”。原为元明清三代路、府一级行政区划的名称,因路、府治所在河阳县(今澄江县),习惯上将河阳县称为“澂江”。1913年废澂江府,改河阳县为澂江县,1956年第一次文字改革时,将“澂”字作为“澄”字的异体字予以废除,“澂江”随之改为“澄江”。
报道称,据史料记载,“澂江”得名于抚仙湖“泓涵清澈,一碧万顷”,这个名称准确地概括了澄江县优越而独特的山川地理风貌。在张丽萍看来,“澂江”一名自1276 年开始至今,已有近740 年的历史,承载了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传统,完全可以说,澂江的“澂”字,已经完全内化为当地人民精神深处的文化基因与灵魂。
“我们很多当地人认为,使用‘澂’字是尊重历史,而且文化含量高。”张丽萍说,在当地老辈人中就一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澂”字有山有水,有文化。按“澂”字结构,分开后便成了四个独立的单字,“山”、“水”、“主”、“文”,而就是这四个字,全面概括了“澂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秀丽的山水。
由于澂江位于全路中心,主宰着全路政治、经济,“澂”字中的“主”就包含了此意。澄江县历史文化悠久,名人学士众多,故“澂”字中的“文”就是代表了文化发达的意思。境内名山秀水得天独厚,远近闻名,“澂”字左侧的三点水,上方的“山”字,表示了有名“山”有秀“水”,故地名第一个以“澂”字。至于此名中的“江”字,指的是南盘江,当时江东边的路南、宜良有一大部分归澂江路管辖,而江西边就是路治所在,这条江正好横穿澂江路而过,所以用了个“江”字。
报道指出,由此可见,“澂”、“澄”两个字音同义并不同,“澄”字在这里就不能简单理解为“澂”的简化字,也难以完全代替“澂”字的读音和意涵。20世纪以来,澄江县名变更频繁,违反了地名的相对稳定原则。近60年的时间里,澄江本地及部分省内公私场合仍然长期沿用“澂江”,形成了县外通用“澄江”,而县内沿用“澂江”的混乱现象。为此,澄江县委、县政府曾三次发文进行统一,但并未收到预期效果。从澄江县人民对“澂”字的坚守,可以看出它在澄江县人民心目中所具有的深厚情怀。此外,《中国改革报》一名记者回忆称,由于没有哪一级部门提出过不准使用“澂”字,就形成了澂江内部写“澂”、外界写“澄”,两个字同时使用的局面。
官方自身也“澂”“澄”混用
即使60多年过去,“澂江”仍是当地不少人念兹在兹的一种情愫,而它还不仅仅扎根在普通百姓心中。澎湃新闻注意到,虽然澄江县委、县政府曾发文统一,但记者5月14日查询发现,仅在澄江县政府官网上,就存在“澂江”和“澄江”的大量混用。
例如,在“澄江概况”栏目中,就有《澄江概况》《澂江县自然资源》《澂江县历史沿革》《澂江县情》《澂江简介》《澂江县政府机构沿》这6则资料。其中,发布于2019年4月2日的《澂江县历史沿革》还未提现用名“澄江”:“民国2年(1913),撤销澂江府,改称河阳县。后因与河南省河阳县重名,故改称澂江县至今”。
2017年2月,澄江县政府官网发布在“澄江县志”栏目中的20则消息,也全部是由“澂江”打头。
此外,在澄江县人民政府办公室2018年10月发布的《关于实施澄江县城市道路内临时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管理的公告》更是出现了这样的表述:为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规范城市交通秩序,提高道路停车位使用效率,有效缓解城市停车难的问题,根据《澂江县城市道路车辆停放管理办法》、《澄江县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管理实施办法(试行)》等相关规定……
微信公号“云南政协报”上述报道指出,1956年将“澂江”县名改为“澄江”,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行政区域更名,而是第一次文字改革废“澂”为“澄”的结果,是属于文字改革方面的问题。2013年6月5日,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国发〔2013〕23号),明确规定:社会一般应用领域的汉字使用应以该《通用规范汉字表》为准,原有相关字表停止使用。在这个新《字表》中,“澂”字被收入三级字表中,编号7816,从而重新获得了规范汉字的地位。
报道称,“澂”被废为异体字的历史结束了,“澄江县”相应地恢复为“澂江县”的前提条件已经具备,国家民政部地名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名协会会长商伟凡对这一问题十分关心和支持,2014年底曾会同相关专家学者到澄江县进一步专题调研,表示愿意为澄江县恢复“澂江”县名提供帮助。
后来,张丽萍在澄江县政协八届三次会议上联合罗志猛、张枫、王家祥、刘庆华、张泓、资培芳、阮学才、管开国、刘仁春、詹剑波,共11名县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一件《关于启动澄江县名恢复申报工程的提案》。提案建议:积极争取省、市党委政府和上级职能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动员一切社会力量支持参与澄江县地名恢复工作,最好能够争取由省、市民政部门出面组织申报工作,并在资金方面给予切实支持。
当时,张丽萍认为,这次县名恢复机遇难得,而申报工程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宣传动员的广度与深度。几十年来,由于“澂”“澄”混用,并且“澄”占据了规范用字地位,在省内以致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书写认知习惯,澄江县公务、法律、商务活动中也基本上使用“澄”字,相当一部分群体已习惯使用“澄”字,因而对恢复“澂”字的意义并不清楚。建议以云南省内为重点,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将恢复“澂江”原名的理由、意义和必要性讲清说透,激发人们对恢复“澂江”县名的热情和动力,形成整体合力,确保申报恢复成功。
澎湃新闻查询公开资料发现,张丽萍等人的提案并未有实质性后续。直到2019年5月,“澂江”,这个不少人魂牵梦绕的名字,又一次出现在离退休干部们的呼声里。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自驾出游,已经不再是梦想,但一直在犹豫不决的你,是否准备好了呢?可能在我们的梦里,每天都有几百上千个旅行的小目标,等着去实现,但由于工作和各种生活的压力,一直迟迟不前,只能想想也就罢了。其实自驾的梦想,就
2020年7月22日,云南大理,喜洲古镇美丽景色。大理喜洲古镇位于苍山洱海之间,面朝洱海,背倚苍山,依山傍水。2020年7月22日,云南大理,喜洲古镇美丽景色。大理喜洲古镇拥有千余年的历史,民族特色浓郁,村落民居充满水墨情调,在清新的洱海气
新京报快讯 据“清风云南”消息,云南省纪委省监委对省统计局移送的曲靖市沾益区统计违纪违法相关问题线索,进行了认真调查核实。经查,曲靖市沾益区规模以上工业和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据严重失实,被抽查的2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和15个项目固定资产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沾益区粮食总产再创历史新高。李春摄“十三五”时期,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三农”工作置于重中之重,以人为本抓民生,多措并举抓稳定,有力促进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在网上,只要提到四川攀枝花和云南水富市,总会有许多网友认为,这是四川和云南互换的结果。简而言之就是:四川将原宜宾部分地盘划给了云南,成立了水富县,而云南则将部分区域划给了四川,才有了后来的攀枝花。这种说法到底准确吗?笔者从攀枝花和宜宾两地的
云南澄江探索生态烟叶发展新格局 今年澄江市克服前期降水偏少等不利因素,种植烤烟5.5万亩,目前正全力抓好中耕管理。云南澄江探索生态烟叶发展新格局 近年来,受宏观经济下行、消费增速回落、产业结构调整、自然灾害频发等外部不利因素影响,澄江市稳步
近日,经省自然资源厅推荐,由保山市施甸县人民政府和云南省地质调查局联合申报,施甸县何元乡顺利通过中国地质学会评审,获批全国第二批挂牌筹建地质文化乡。这是我省首个全国地质文化乡,其成功申报对示范引领全省推进地质文化乡(镇)建设工作意义重大。海
据云南玉溪网消息,9月9日,玉溪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玉溪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任免名单》。其中,根据玉溪市人民政府市长江华的提名:决定任命陈建军为玉溪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当选副市长后,陈建军即以新身份出席了9月
(侨乡看两会)“边境线上的侨乡”云南保山:建设边境小康村 共享发展机遇中新社昆明3月9日电 题:“边境线上的侨乡”云南保山:建设边境小康村 共享发展机遇作者 陈静 金娟2022年全国两会正在召开,如何推进侨乡发展,是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之一。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原创稿人民网昌宁6月23日电 (符皓)6月23日,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举行“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新闻发布会。从会上获悉,昌宁县确定了“十四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10%以上,到2025年经济总量突破260亿元,人